薛敏:积极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

日期:2023-07-07 16:04:59 来源:经济日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我国工业饲料产量达3.02亿吨,产值1.32万亿元,居世界首位,这需要庞大、稳定的饲料原料供应体系支撑。我国畜禽饲料长期以玉米豆粕型日粮配方为主,饲料粮消费比重大。从我国资源禀赋来看,国内饲料原料中,能量供给有余,蛋白含量偏低,需要进口资源弥补,蛋白原料进口依存度高。2022年,我国启动了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多管齐下,推动大豆油料扩种,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但进口大豆仍有9108万吨,90%以上用作饲料,对外依存度仍在80%以上,一定程度上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受限于我国国情和资源禀赋,国产大豆因耕地面积、品种单产等因素影响,国内满负荷生产也难以满足需要。

在这一背景下,需以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高转化率为目标,聚焦“提质提效、开源增料”,统筹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蛋白饲料资源,加强饲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引导饲料养殖行业减少豆粕用量,为促进饲料粮节约降耗,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在畜牧业饲料生产全面增长的情况下,通过采取减量替代措施,饲用豆粕比上年减少320万吨,相当于减少大豆需求410万吨,饲用豆粕在饲料中的占比降至14.5%。2023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发布的《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从2022年的14.5%降至13%以下、全国优质饲草产量达到9800万吨、在全国20个以上大中城市开展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试点等。

目前,我国在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方面,主要采取提效、开源、调结构等综合措施,为保障饲料工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低蛋白日粮“提效”措施,最高可减少猪禽饲料蛋白消耗1320万吨。低蛋白日粮名为“低蛋白”,实际为“高品质”,能提高饲料蛋白消化利用率,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畜牧业减排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我国氨基酸工业、饲用酶制剂产业从数量和技术上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以为低蛋白日粮应用提供有力保障。根据《猪营养需要量》和《鸡饲养标准》中猪、蛋鸡和肉鸡不同生长阶段蛋白需要量,通过增加合成氨基酸添加量,猪、蛋鸡和肉鸡养殖全程饲料蛋白含量可降至低蛋白水平,对生产性能和平均饲料成本没有明显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组织实施饲料配方软件国产化、饲料粮减量替代技术体系研究等重点项目,通过挖掘饲料资源潜力、研发关键技术,突破玉米豆粕型配方限制,以多元化低蛋白日粮精准配方和精细加工为抓手,实现配方软件国产化弯道超车。

二是新蛋白资源挖潜“开源”措施,最高可增加饲料蛋白供应量1200万吨。目前已研发多元化饲料资源,充分挖掘动植物、微生物资源潜力,替代传统饲料生产方式,并研究建立相应标准和规范体系,形成较完善的大豆、玉米等减量替代技术体系,开辟我国饲料原料供给新途径。利用合成生物技术,转化一碳气体,“无中生有”制造蛋白质,通过生物固碳技术开发新型饲料蛋白资源。以微生物菌体蛋白为例,其粗蛋白质含量高达83%以上,18种氨基酸占蛋白质比例达94%,蛋白质消化率超95%,10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其结构比例接近鱼粉,远优于豆粕。根据对其生产潜力的估算,如果将工业尾气总量的60%用于发酵,可生产饲料蛋白520万吨,同时为温室气体减排作出贡献。

此外,餐桌剩余食物也是可利用的资源。据估测,我国35个大中城市餐桌剩余食物近2000万吨,这部分资源经适当加工后可作优质饲料原料。若在全国收集餐桌剩余食物,按照利用率60%测算,可转化成饲料蛋白100万吨。若在35个大中城市收集餐桌剩余食物,按照利用率70%测算,可转化成饲料蛋白70万吨。

三是优质饲草“调结构”措施,可增加优质饲草蛋白供应590万吨。如果利用现有耕地扩种苜蓿和青贮玉米各500万亩,可生产优质苜蓿300万吨、青贮玉米600万吨,折合增加饲草蛋白供应量110万吨;采用苜蓿玉米套作模式,利用现有耕地推广苜蓿玉米套作种植2500万亩,饲草蛋白平均亩产量增至160公斤,为奶牛养殖增加优质饲草蛋白供应量230万吨;通过开发利用盐碱地、滩地等土地资源,每亩可产出饲草蛋白50公斤,如果开发利用盐碱地、滩地等土地资源5000万亩来种植优质饲草,可再增加饲草蛋白250万吨。

根据以上措施,预计国内饲料蛋白缺口可从3290万吨压缩到180万吨,其中减需求1320万吨、增供给1200万吨、做替代590万吨。此外,我国低值农副产品和废弃物存量丰富,开展低值农副产品和废弃物饲料化的生物转化可以变废为宝,提高相关资源利用价值。通过生物技术提高秸秆、酿造糟渣、陈化谷物的饲料化利用率,促进农业农村资源循环和绿色发展,实现玉米减量替代2000万吨。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饲料加工与质量安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标签:

聚焦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