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4-12 17:16:20 来源:环球时报客户端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学术院长周学东——
【资料图】
46年坚守“护牙”一线(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周学东在参加学术会议。
受访者供图
2015年,周学东(右二)在给患者诊疗。
念 扎摄
人物小传
周学东:1957年出生,四川成都人,1987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学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从事龋病、口腔感染性疾病与全身疾病的研究,钻研牙体牙髓病防治新技术,提出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管理;获国家级、部省级科技成果奖7项。
沿着葱茏的绿道,走进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在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14楼,一名身穿白大褂的女士,正手握试管,给课题组研究生讲解全生命周期护牙研究前沿;她的身后,是排列整齐的实验操作平台,摆满了各种现代科学仪器……
她是周学东,口腔医学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学术院长、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岁时走进华西坝,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她”
“19岁时走进华西坝,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她。”周学东的肺腑之言,令人印象深刻。
老成都的南郊,有这样一片土地,“浅草方场广陌通”,1910年,这里诞生了华西协合大学,这片土地开始被人们称为“华西坝”。周学东一来到这儿,就深深地扎根在这里;到如今,已有46轮春秋。
1977年初春,周学东成为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一名学生。她十分珍惜在华西坝学习的一分一秒。当时学校宿舍每晚10点钟熄灯,早上6点半亮灯。为了争取更多的读书时间,她几乎每天早上5点就到校园路灯下晨读,“路灯下的读书女生”成为她学生时期的代号,她的学习成绩始终在全年级名列前茅。
1980年,周学东毕业后被分配到攀枝花钢铁公司职工医院口腔科。1981年3月,周学东突然接到电报,让她到火车站接口腔医学专家岳松龄老师。周学东没有想到,岳老师从成都坐了一夜火车,专程来见她,是为了动员她报考研究生,选择龋病学专业,成为他的学生;岳松龄还把新版《医学微生物学》教材送给她。周学东心中掀起波澜:一位学术前辈为了学生如此尽心,这是何等的信任!
“继续深造!”1982年,周学东考上了研究生,回到华西坝,主攻变异链球菌与龋病研究;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她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主攻牙菌斑生物膜与龋病方向,1987年12月通过论文答辩,成为改革开放后华西口腔医院和中国龋病学的第一位博士。
博士毕业后,周学东出国留学,但立志报国的她在学业完成后,谢绝了当地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国……凭窗远眺,轻风拥绿荫,周学东心里只想着,“快些,再快些!”她知道,最美的风景,还是在家乡。
“牢记恩师的教导,立志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
回到学校,周学东埋头从事龋病和口腔感染性疾病与全身健康的基础研究,潜心开展临床诊疗和教学工作。她1992年担任华西口腔医院副院长,1994年担任院长。她多次婉拒更好的工作岗位,目的只有一个:“牢记恩师的教导,立志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
30多年来,周学东一直没有离开过讲台和实验室。从教授到在读学生,谈到周学东,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周老师的课堂上,总是包含科学家精神、医学人文等;她注重培养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理念和意识。“周老师很重视培养我们的科学思维,教导我们要把口腔和全身关系都纳入科研视野。”研究生杜信眉说道。
周学东还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关,创建以恢复口腔微生态为主的口腔疾病群体防治技术,提出全生命周期龋病管理,前移龋病防治,倡导以预防为主,尽可能延长牙齿使用寿命。
团队成员郑欣讲了一个故事:“学习口腔生物膜研究技术时,我在实验室忙了几个月,观察各种瓶瓶罐罐,得出一组数据,赶紧去跟周老师报喜。结果周老师看了我的数据,淡淡一笑说,二维图像上的信息经常会与实际情况有差别,你不妨再尝试一下三维成像的方法,让数据更可靠。于是我又摸索三维成像方法,才得出了准确数据。”
通过做根管治疗,把患牙保存下来,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中国口腔医学界,也困扰着周学东……
周学东发现,牙齿的根管形态有不同类型。周学东提出,“要研究中国人根管系统的特征,制定出我们自己的标准。”她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开展针对中国人的根管系统解剖特征研究,发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根管系统解剖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中国人的根管治疗临床评价体系。紧接着,周学东又率先开创显微根管治疗和显微根管外科手术等临床新技术。这项成果于201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她主持的龋病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真正对得起这身白大褂”
2007年,科技部批准建设华西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走进实验室的学习室,有两本期刊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国际口腔科学》和《骨研究》,图文精美,内容丰富。这是周学东带领团队为中国与世界口腔医学界搭建的桥梁,翻阅目录,投稿人都是国内外的学界专家。
周学东想,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当成为国际口腔医学研究和交流的平台,要发出中国声音,必须要办一本国际性期刊作为载体。获悉这个想法,同事们都很激动,“这可是我们华西口腔产生国际影响的一个重要渠道。”大家都跃跃欲试。
周学东把起步当冲刺,带领大家奋力筹备,2009年,刊号终于办了下来。又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团队在严格审核挑选口腔医学专业论文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基础医学、干细胞等领域的稿件,办成综合性期刊,进入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
后来,为了加强口腔医学与骨医学的交叉研究,华西口腔又获批主办《骨研究》,并也进入了国际科学引文索引。
如今,周学东仍带领团队奋战在口腔疾病科研的第一线:在实验室里,周学东手把手指导课题组研究生开展实验。风华正茂的学生们时而聚精会神,时而轻松一笑。在他们眼里,周学东既是严谨的导师,又是和蔼可亲的长辈,难怪有学生叫她“周妈妈”。“这里有风扇、有空调,比起烈日下劳作的人们,我们真的太幸运了。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真正对得起这身白大褂。”说着,周学东又爽朗地笑起来……
■快评
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周学东在长达40多年的科研历程中,始终如一坚持追踪国际口腔医学前沿,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千方百计寻找机遇,抢占国际口腔医学制高点。
她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口腔微生物学是国际前沿学科,并长期从事研究。她还带领团队对中国人根管系统解剖特征开展研究,制定中国人的根管治疗临床评价体系……
敢于抢占科研制高点,努力打造新优势,已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的追求;而周学东敢为人先的精神,正是他们锐意进取的一个缩影。
标签:
上一篇:全球热门:吴晓求:注册制改革是中国上市公司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下一篇:最后一页